“中醫藥文化與中國語言文學研討會”1月16日在陜西國際商貿學院召開。會議旨在進一步加強中醫藥文化研究,培養服務中醫藥發展的優秀人文科學人才。陜西國際商貿學院的陜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健康文化研究中心,聯合文學與教育學院共同舉辦此次會議。會議由文學與教育學院院長盧洪濤教授主持,學院資深教授丁德科、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張金發、北京國韻翰墨書畫院執行院長楊光、健康文化研究中心李亞軍教授和譚穎穎教授等交流演講,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中國語言文學教學、中醫藥文化研究、學科專業特色、科教融合賦能等展開討論,對如何務實培養服務于中醫藥科技、中醫藥科技企業與行業發展的優秀人文科學人才建言獻策。
“培養中醫藥科技、中醫藥科技企業與行業發展的科學人才,是學校人才培養的特色目標。”丁德科進而說,中國語言文學、教育學學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應圍繞這個總要求進行,著力研究各自專業與學生創業就業發展的內在聯系,培養有關中醫藥科技、中醫藥科技企業與行業發展的優秀人文科學人才。圍繞學校優勢學科專業的“藥學”“中醫藥專業”,聚焦特色學科專業建設,是我們學科專業建設的重要任務。依托著名中醫藥科技企業,應在“三個結合”“五大能力”上狠下功夫。 “三個結合” 專業教學與中醫藥科技企業培訓結合、專業培養與面向中醫藥科技企業行業的職業培訓結合、中醫藥科技企業為主的實習與就業結合 “五大能力” 立足中醫藥科技與企業行業的扎實的專業基礎、豐富的人文素養、廣闊的國際視野、敏銳的商業意識、熟練的新科技運用能力。
張金發作了題為《香文化與中醫藥文化關系》的報告。他講到,香文化應是中醫藥文化的內容,而且是比較特別的內容,我國考古發現公元前6600年的草木灰燼中有香木香草殘留,可能是先民用以表達敬天與祈福等的意義。唐詩宋詞元曲中提及“香”,無不與讀書、禮儀、健康、養生等關聯,反映在社會生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研究香文化應是人文學科應有之義。
楊光作了題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中醫藥文化》的報告。他從北歐、北美、中亞等的中醫藥文化中心、中醫藥文化推廣中心等了解到的情況,講解了這些機構在當地發揮醫療、康養、養生、休閑等所發揮的人文作用。楊光指出,中醫藥文化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是助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載體,中醫藥文化成為越來越廣的國外民眾接受中醫藥治療和陶冶性情的珍物。我們應加大中醫藥文化研究與海外推廣,滿足國外民眾對中國文化的廣泛要求。
李亞軍作了題為《基于生成邏輯的中醫藥文化體系》的報告。報告從生成邏輯的角度講述了關于中醫藥文化的體系的觀點。認為中醫藥文化人文精神起碼表現在10方面的:濟世救人的圣賢情懷,厚德載物的仁者心性,貫通三才的王者格局,知常達變的大能氣象,行方智圓的君子高標,膽大心細的干才勇略,精益求精的謙敬品格,推陳致新的優良傳統,兼容并蓄的博大胸襟,生生不息的弘道精神。
譚穎穎作了題為《中醫理論指導下的體質養生和健康管理》的報告。她指出,中醫是中國傳統醫學,理論上具有三大特色,即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恒動觀念;并且具有和平和、氣虛、陽虛、陰虛、痰濕、濕熱、氣郁、血瘀、特稟這9種中醫體質類型。這是認識和處理健康養生等問題的根本依據和總綱。報告結合具體實例,闡發了不同體質的養生和健康管理之道。
盧洪濤院長代表學校和健康文化研究中心分別為張金發、楊光、王國偉三位專家教授頒發了兼職教授、大學生創業指導教師聘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