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草手机在线观看|手机天堂av网|久久99精品波多结衣一区|美国xxxx视频|波多野结衣磁力

您好!歡迎訪問北京國韻翰墨書畫院官方網站!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官方微博
 
 
文化動態
學者智庫
新聞中心
院活動圖片
 
 
書畫知識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動態 > 書畫知識  
國畫課程簡介(魏吉華)
發布時間:2018年3月28日    來源:    閱讀: 1911

  在中國的古代畫論中,沒有中國畫這個名詞。19世紀以來,西方油畫、水彩、素描等畫種傳人中國,逐漸成為中國畫的一部分。人們為了區別于西洋繪畫,便把傳統的中國繪畫叫做中國畫,簡稱國畫

 

   我國著名畫家張大千曾去國外向畢加索學畫,畢加索曾提出了一個問題:“我不了解中國畫家為什么要到巴黎來學畫?最高貴的藝術就在你們中國,你可以在中國發掘。此后,張大千歸國三年閉關于敦煌莫高窟,潛心研究臨摹敦煌壁畫,終于,黃天不負有心人,他最后成為了享譽海外的國畫大師。

 

   在世界上的幾個文明古國,如埃及、巴比倫、希臘、羅馬,其文化都已中斷已久,唯有中國文化從古至今連綿不斷昌盛繁榮,直至當今,在藝術上顯示出一種異樣動人的灼灼光輝,照亮了全世界。亞洲、歐洲、拉丁美洲等許多國家的博物館都藏有中國古代的許多國畫珍品。中國畫家無不充滿強烈的名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國畫的分類從狹義上可分為:山水、人物、花鳥三科。中國畫起源的說法之一是:長期流行書畫同源于人皇伏羲氏觀天地萬物而創的八卦、象形文字,故認為繪畫與書法均由此演變而來。由于20世紀20年代初仰韶文化的發現,對中國畫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研究資料。考古學家用碳素測定這些彩陶制作于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年間,證明中國畫起源早于書法、八卦及象形文字。

 

   儒、道、佛三家思想一直是中國傳統繪畫發展的三大基石,中國畫的哲學核心是道,畫即是道。這體現著中國畫特有的哲學本質,也是中國畫形式美的內在依據。孔子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所謂教化說,比德說,中和說,文質說,養氣說,立身說,無不對中國藝術產生極大影響,而畫即是道,更體現了畫通于人道。

 

   傅抱石云:“中國美術在與外族、外國的交接上,最能吸收,同時又最能抵抗。最能吸收外國美術對中國畫有用的東西。結果是豐富與促進國畫的發展,產生中國氣派和中國作風的新美術;最能抵抗表現在中國美術在面臨歷次外國美術的沖擊中,從未被代替,反而變得更加強大。在此時期出現了吳昌碩、徐悲鴻、林風眠、齊白石、張大千、黃賓虹、潘天壽、劉海粟等一大批中國畫大家,他們有的借古開今,有的洋為中用,但都堅持寫生,重視修養,大膽創新。他們代表了20 世紀中國畫的最高水平。

 

   為了民族精神的傳承,中國文化藝術的發揚光大,為了每位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培養健全的個性和完整的人格。中國畫的推廣與普及最應該從少兒國畫開始抓起,把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作為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承認學習過程的價值,注重在過程中把知識融入每個學生的經驗轉化為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使每位學生和諧健康全面發展。

 

   首先,從美術自身的發展來看,20世紀以后,經過文革的束縛后又經歷八五新潮大活躍,特別是建國后毛主席提出對藝術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倡導,美術的觀念和方法趨于多遠。通過引導學生對國畫的學習,能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比較全面深入地認識中國畫的特征,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發展規律與趨勢。

 

   其次,從美術與人類社會的關系來看,國畫是人類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特別是隨著信息化進程的推進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需要用美術學科的知識來解決與其它學科的問題的機會越來越多,而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正是要通過美術的學習來獲得。進而從中領悟人類社會的豐富性,了解美術對社會生活的貢獻,從中學會用美術的知識來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

 

   再次,從未來社會的需求來看,未來社會需要探究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才。通過對國畫的學習,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精神,并使這種興趣與精神轉化為持久的情感與態度,從而最大限度的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換起他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

 

    愛美是人的天性,而孩子更需要接受美育教育,以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繪畫是最受當代小朋友喜愛的,因為它更具象,最容易學習。小朋友學國畫并不是都要把他們培養成為畫家或美術工作者,目的是通過對國畫的學習使他們從小就認識美、愛美,起到美化心靈,陶冶情操的作用。當然,通過學習也可以培養他們對國畫的興趣,發現和發掘出他們對藝術的潛質和天賦,從而因勢利導,使一些人成為未來的畫家。在物欲橫流、環境污染、國民素質普遍不高的當今社會,為了更好的建設好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對祖國未來的建設者進行美育教育已經至關重要了。

上一篇:不得不收藏的書法落款小秘密 下一篇:畫圣吳道子

 

教育培訓
慈善公益

版權所有:北京國韻翰墨書畫院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京ICP備18014658號-1
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甲1號蘇園
郵箱: 351217073@qq.com

法律顧問:向東

技術支持:云聯創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