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草手机在线观看|手机天堂av网|久久99精品波多结衣一区|美国xxxx视频|波多野结衣磁力

您好!歡迎訪問北京國韻翰墨書畫院官方網站!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官方微博
 
 
文化動態
學者智庫
新聞中心
院活動圖片
 
 
產城融合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動態 > 產城融合  
專家:產城融合 文化建設是關鍵
發布時間:2018年3月28日    來源: 中國文化報    閱讀: 3298

 

  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產城融合問題逐漸突出。拋開“睡城”“鐘擺式交通”“人氣低迷”等表象,“產城融合”問題在深層揭示的是,作為城市經濟功能的“產業”與城市政治、文化等主要功能之間出現了嚴重的不平衡和不協調。

 

  對于中國而言,由于人口規模大和經濟發展速度快等特點,城市經濟功能與城市空間、社會和文化之間的矛盾沖突更加激烈。同時,對于城市化本身的認識過于浪漫和脫離中國實際,導致了對這個進程中必須付出的代價在心理準備上嚴重不足。

 

  就前者而言,在我國新城新區的規劃和建設上,最早一批新城主要是各種工業園區,各地政府急于投資建設工廠,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很少考慮居住、交通及其他公共服務配套措施,這些新城有的不適合人生存,是因為它一開始就沒有考慮未來如何。城市規劃落后于產業規劃,出現了交通擁堵、睡城等越來越嚴重的城市病。

 

  就后者而言,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城市理想,到我國提出“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當然都是正確的。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正確和客觀看待這一歷史進程。對此一個理性判斷應該是,由于農業人口基數大、工業化程度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長期虧欠等,我國的城市化肯定不會一帆風順,也必然要經過艱苦的奮斗才能實現,而不是藍圖一設計描繪出來,就可以立竿見影地成為現實。

 

  前一段時間,不少媒體就我國183個城市準備要建設“國際大都市”一事提出激烈批評甚至全面否定。事實上,真正影響中國城市發展的并非“國際大都市”或其他什么類似的概念、口號,而在于中國城市自改革開放以來選擇的經濟型城市化模式。

 

  經濟型城市化是以GDP為中心、一切服從于經濟的城市發展模式。在這一城市發展模式下,什么都要最大,如要有最高的大樓、最大的百貨公司、最大的文化產業園區等。

 

“很多城市為了追求規模,完全不顧城市的承載極限和普通市民的感受,使我們的城市始終處在一輪比一輪更激烈的“城市大躍進”中。”

 

  這才是中國城市普遍出現規模失控、結構失衡與功能失調的根本原因。只要這種以GDP為中心的經濟型城市化模式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不管過去打著“經濟中心”“國際大都市”,還是現在打著“文化大省”“文化強省”或“生態城市”“宜居城市”的口號,結果都是“換湯不換藥”,也不可能解決現在越來越嚴重的城市病。

 

  人是城市的永恒主題,人的素質就是城市的素質,人的命運就是城市的命運。產城融合的關鍵也在這里,模式設計、制度管理、輿論監督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有沒有素質適合時代要求的規劃者、建設者和施工者。目前,它們相互排斥、很難形成合力,是中國城市化分外艱難的深層次原因。要改變這種矛盾現狀,應該通過文化建設,特別是符合城市化需要的新文化建設,全面提高每一個城市階層及個體的文化素質,這是比戶口、公共服務等更深層次的人的城鎮化問題。只有培養出一大批適應當代環境和發展需要的“城市人”,才能使政府、市場和文化從“各打各的算盤”的“三駕馬車”,變成朝向一個方向和目標的“三套車”。

 

  (作者劉士林系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來源: 中國文化報    

上一篇:專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成必然趨勢 下一篇:已經是最后一篇了

 

教育培訓
慈善公益

版權所有:北京國韻翰墨書畫院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京ICP備18014658號-1
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甲1號蘇園
郵箱: 351217073@qq.com

法律顧問:向東

技術支持:云聯創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