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編者按:2014年2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文化產業的融合化發展已成為大勢所趨。近日,東方意象文創機構高級規劃師劉傳軍撰文,分析了“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融合化發展的必要性,同時對融合發展的策略進行探討。 從文化產業的覆蓋領域看,融合化是其應有屬性。國家統計局2012年出臺的統計標準顯示,文化產業與網絡信息服務、旅游、體育、工業制造、家居生活等領域關系密切。自2014年2月26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即“國發10號文件”)以來,各地紛紛制定貫徹“10號文件”的實施意見、行動計劃。從市場表現來看,互聯網、地產等強勢領域也加速對文化產業的并購和業務拓展,融合化發展已成為大勢所趨。 2015年11月10號,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了“供給側改革”,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供給側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文化產業作為具有極高活躍度的創新型業態,首當其沖。“供給側改革”為文化產業發展創造新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升級化發展的新要求,不能僅滿足于“增量”、“規模”,還應以品質為基準,實現改革創新,而改革創新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推動文化產業的融合化發展。 一是高端文化產品需要借助工業的制造技術。文化產業本身并不具備工業化的要素,比如高精尖的生產裝備、新材料與新工藝研發能力等,但這些卻是生產高端文化用品所必須的。游樂主題公園設備、視聽設備、影視制作設備、舞臺電氣及展示設備等,必須依賴于強大的工業研發與制造能力。推動文化產業與工業制造領域的深度融合,對提供科技型文化產品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現代文化服務緊密依賴互聯網與數字技術。隨著互聯網與智能手機的基本普及,數字文化產業成為當前增速最快的文化產業細分領域,同時現代文化服務也主要依靠互聯網實現,比如在電影、電視、出版物、動漫、游戲等領域,“在線化”消費成為主流,這就要求文化產業發展應切實重視與互聯網及數字技術領域融合,加強在文化產業相關軟件研發、數字文化內容設計制作、移動終端服務等領域布局。 三是促進文化消費需要氛圍營造和空間載體。文化消費的氛圍營造對拉動文化消費至關重要,比如文化節會活動的舉辦,包括文化特產展銷會、地方特色演出、動漫展、文博會、音樂節等,可以大大促進當地居民及游客對相關文化領域的關注和消費。同時,需要重視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文化空間是居民參與文化活動、體驗文化服務的重要場所,這是拉動文化消費的潛在因素。未來在促進文化消費層面上,公益性文化服務與市場性文化服務將逐漸交融,而二者的邊界也將進一步模糊化。因此,各地在發展文化產業的總體規劃中,應將公共文化設施與服務建設納入進來,一是要有空間載體建設規劃,比如文化活動廣場、文化公園、文化社區等,二是需要將無線網絡服務、文化公益活動、文化資訊服務、文化培訓等軟性文化服務融入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