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書法?書法是指毛筆字書寫的方法。主要講究執筆、用筆、點畫、結字、分布(即章法)等方法。如執筆要指實虛,五指齊力;用筆要中鋒鋪毫;點畫要圓滿周到;結字要橫直相安,互相呼應;分布要錯綜變化,疏密得當,全章貫氣等,這些都是歷代書法家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中國書法是傳統的藝術之一,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周恩來同志說過:“書法是一種藝術”。我國的書法源遠流長,如果從原始社會陶器上的記事符號算起,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如從殷代的甲骨文算起,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即使從春秋戰國的金文算起,也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以來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互相聯系、交流思想、象物記事的工具,又是一門傳統的藝術。 為什么說書法是一種藝術? 一、中國文字具有藝術的形象,形象性是藝術反映生活的獨特規律。 中國字從傳說中的蒼詰造字說起,來源于觀察河圖、鳥跡、日月、山川和人類生活形象,“遠取諸物,近取諸身”逐步發展起來的。以象形為基礎,輔以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晉代已恒在《四體書勢》中說我國文字“有六義焉,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聲,‘江’‘河’是也。四曰會義‘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長’是也。夫指事者在二為上,在二為下。象形者,日滿月虧,象其形也。形聲者,以類為形,配以聲也。會意者,止戈為武,人言為信也。轉注者,以老為壽考也。假借者,數言同字,其聲雖異,文意一也。” 魯迅說:“中國文字的基礎是象形,寫字就是畫畫”,故中國文字本身就具有藝術的形象性特征。漢代書法家蔡邑曾說:“凡欲結構字體,皆須象其一物,若馬之形,若蟲食禾,若山若林,縱橫有托,運用合度,方可謂書”。 唐代書法家孫過庭在《書譜》中論書有“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鳥駭之姿,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都說明書法藝術具有形象美。 二、中國書法具有線條變化的“力之美”。 中國書畫均用毛筆,毛筆寫字,線條變化無窮。 據郭沫若考據,遠在殷代就開始用筆,甲骨文中有“□”即古“筆”字。《說文》解:“所以書也,楚謂之□,吳謂之不律,燕謂之□,秦謂之筆”。 中國古代用筆構線,形神具生,如晉代畫家顧愷之用筆“如春蠶吐絲”,“行云流水”之致。吳道子用筆表現出“吳帶當風”之姿。書法家王羲之論書“豎牽如深林之喬木,而屈折如鋼鐵鉤,或上尖如枯桿,或下細如針芒,或轉側之勢似飛鳥墜空,或棱側之形如流水激來。”說明寫字勾線柔如流水,剛如屈鐵,點如“高山墜石”,撇如“飛鳥出林”,劃如驚蛇入草,表現了力的剛柔疾徐。故形容筆力能“力透紙背”,“力能杠鼎”。 三、中國書法能表現人的意志和感情。 古代書法家說:“書者,心之跡也”,“書,心畫也”。書法能“表達性情,形其哀樂”,具有“發動精神,提斯意志”的作用。唐代張懷□說:“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見其志,覽之即令了然”。清代劉熙載說:“寫字者,寫志也”。唐代孫過廷在《書譜》中分析王羲之在不同的書寫中,表達了他不同的情緒:“羲之寫《了毅》則情多怫郁,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廷經》則怡怦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及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所謂涉樂之笑,言哀已嘆”。 另外再舉兩個例子。 一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為追祭他的侄子為國壯烈犧牲,書寫該文時激情滿懷,“英風烈氣,見于筆端”。 二是岳飛出師抗金,夜宿南洋,觸景生情,想起了諸葛亮當年“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之志,激情頓發,夜不成寐,提筆書寫了《出師表》,文字飛揚,愛國之志,義憤豪情,躍然紙上。 四、書法可以“變化氣質,陶冶性靈”,并可鍛煉意志,延年益壽。 我們看到林則徐,在關鍵時刻書寫“制怒”二字,以抑制自己的情緒,使自己頭腦冷靜下來思考問題。許多人都根據自己的修養要求,掛上書法以勵志養性。學習書法即是對人意志的鍛煉,也是一種養身之道。如清代大書法家何紹基,初學北魏,后習顏體,數十年如一日,“日課五百字,大如碗”,“雖舟車旅舍,未嘗偶間”,有時臨貼,汗透衣衫,終于成了獨樹一幟的大書法家。 書法還可使人精神專一,進入靜境,因之成為養身之道。據統計許多書法家一般都達到七十到九十的高齡。 據以上幾點,我們說中國書法不僅是一種交際、記事的工具,而且是一種藝術。 郭沫若說:“篆書、隸書隨著時代的進步,相繼步下舞臺,不為一般所通用,但如果作為藝術品和裝飾品,它們依然具有生命力。今天的書法照舊可以寫篆書和隸書,或者臨摹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章草、狂草、歷代碑帖,只要具有豐富的藝術性,便即可受到欣賞,發揮使人從疲勞中恢復的作用。這是中國文字所具有的特殊性,這種藝術范圍的東西,便不能以文字學的觀點來一概而相量了”。 中國不僅“書畫同源”,而且是“書中有畫”,“畫中有書”。故唐代書畫理論家張彥遠說:“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善作書”。 書法作為一種藝術,能給人以精神鼓舞和美的享受,正如魯迅所說:“能助成奮斗、向上、美化的諸行動”。 魏晉南北朝書法。 人常說“唐詩、晉字、漢文章”,說明書法在這個時期已經發展到相當成熟的階段,真、草、隸、篆各種書體都已成熟。南有鐘鰩、王羲之、王獻之等,北有北魏碑體,均在我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以后各代書法發生著重大的影響。 鐘鰩是魏國杰出的書法家,他的書法特點是勢巧形密,剛柔得當,溫存高雅。唐張懷□稱他“真書絕世,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森無際,古雅有余,秦漢以來一人而已”。傳世作品有《宣示表》、《薦季直表》、《蒼田丙舍貼》等。 王羲之是東晉人,繼鐘鰩之后開創了妍美流麗的書法風格,把楷書推向新的高度,后人譽為“書圣”。他的《樂毅論》為楷書之冠,特點是意態從容,氣象超逸,筆勢流麗,肥瘦相宜。唐太宗極欣賞他的書法,評論說:“詳察古今......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栽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風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失其端。”梁武帝評論說:“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龍闋。”言其有龍跳之蜿蜒,虎臥之蜷曲。 王羲之的行書以《蘭亭序》為代表,布白完美,結構精巧,用筆道媚勁健,點劃富于變化,風格清麗,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的草書有《十七貼》,布白完美,字字瑩潤,錯落有致,用筆自然,體勢清健。人稱他的《喪亂貼》如清風出袖,名月入懷。據記載唐太宗知道智永和尚存有王羲之《蘭亭序》,幾次去索,均說丟失。后派一大臣扮作書生與智永交了朋友,久日親切了,這位書生說自己有王羲之真跡,請智永鑒定,智永看后說他存有《蘭亭序》真品,待拿出來給書生觀看時,這位書生往懷里取出了唐太宗索取的圣旨,把《蘭亭序》誘騙去。唐太宗愛不釋手,臨死前,讓人臨下摹本傳世,他把真本帶到昭陵里去了。 王羲之在書法理論上也有建述,著有《題衛夫人〈筆陣圖〉后》、《書論》、《筆勢十二章》、《用筆賦》等。他說:“夫著點皆磊磊似大石之當衢,斫戈之法......放似弓張箭發,收似虎斗龍躍,力圓則潤,勢疾則澀,緊則勁,險則峻,內貴盈,外貴虛,起不弧,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遠,望之惟逸,發之惟靜。”對用筆之法作有深刻的見解。 北朝碑貼,在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以龍門石窟刻字著名,選有《龍門二十品》。康有為評說:“皆雄峻偉茂,極意發巖,方筆之極軌也。”二十品又以《始平公》、《揚大眼》、《魏靈藏》、《孫秋生》等最負盛名,稱為龍門四品。 魏體風格約分三類: 第1類:是方筆斬截,結構扁方緊密。如《張猛龍》、《揚大眼》,筆法棱角森挺,斬釘截鐵、沉著痛快。 第2類:是方園兼備,體勢方正。如《鄭文公》:字體俊麗。包世臣稱它篆勢、分韻畢具。《石門頌》:用筆豪放自然,結構寬舒。康有為稱它飛逸奇姿,分行疏巖,翩翩欲仙,為飛逸渾穆之宗。 第3類:是剛柔諸法,結體多變,妍麗駿俏。如《崔敬邑墓志》、《張玄墓志》、《張黑女墓志》等。張碑書體疏朗,嚴謹中有變化,何紹基稱它是化篆入楷,逐爾無種不妙,無妙不臻,然道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頗有鐘鰩之法。 五、唐、宋、元、明、清書法 唐朝自太宗、高宗、睿宗、玄宗、肅宗、宣宗及武后均尚書法,當時國學有六,其五曰書,并以書取士,書法家輩出。著名者有歐陽詢、虞世南、諸逐良、孫過庭、薛稷、顏真卿、張旭、懷素、柳公權、李邑、歐陽通、揚凝式等。 宋代書法家有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趙佶等。 元代有趙孟□、鮮于樞。 明代有祝枝山、文征明、董其昌等。 清代有王鐸、高風翰、鄭板橋、康有為等人。 這里不作一一介紹,只將歐、柳、顏、趙和草書張旭、懷素以及近代鄭板橋作重點介紹。人稱歐勁、顏筋、柳骨、趙肉者是對給四大家書體風格的高度概括和特點的區分。 歐陽詢,字信本,湖南長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稱歐陽率更。傳世碑貼有《九成官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等。 他的書法特點是字體嚴謹,用筆剛厲險拔,寓險拔于方正之中。《唐人書評》說他的一如金剛怒目,力士揮拳。張懷□評論說:森森然若武庫矛戟,風神嚴于智永,潤色寡虞世南。歐字的結體險勁主要表現在字形窄長,筆畫橫平豎直,三滴水偏旁,兩點向下,第三點上挑,戈勢特長直。 顏真卿,字清臣,陜西西安市人,封魯國公,世稱顏魯公。傳世碑貼有《麻姑仙壇記》、《告身貼》、《多寶塔碑》、《顏維貞家廟碑》、《顏勤禮碑》、行書有《告伯父文稿》、《爭座位貼》、《祭侄文稿》等。 顏真卿是魏晉以來集書法大成者。清代劉熙載說:歐、虞、諸三家之長,顏公一手擅之。蘇東坡說:“故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書至于顏魯公,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事畢矣。”王文治的書絕也說:“曾聞碧海擎鯨魚,神力蒼茫遠太虛,聞氣古今三鼎立,杜詩韓筆與顏書。”可見在書壇上他的地位之高。 顏體的特點是正楷端莊雄偉,雍容大方,體態豁達,氣勢開闊。形筆雄健,起筆藏鋒,橫輕豎重,蠶頭燕尾,舒展開闊,疏密適當。開一代書法雄秀新風。人稱顏字“如錐畫沙,如印印泥”。他的行書渾厚流麗,挺拔奔放。阮元評論《爭座位貼》如溶金出冶,隨地流走,元氣渾然。元代鮮子樞評《祭姬文稿》為天下第二行書。 柳公權,陜西耀縣人。代表作有《玄秘塔》、《金剛經》,以《玄秘塔》為最。他的書法特點是初學王羲之,后取法歐、顏。其瘦勁險峻學歐,行筆轉折學顏,結構緊密中帶有疏朗開闊之氣度。相傳唐穆宗為人放縱,曾問筆法于他,他答曰:心正則筆正,乃可法矣。逐成為書法史上“筆諫”之美談。唐文宗也很喜歡他的字,有一次文宗和他聯句,文宗說:人皆苦暑熱,我愛夏日長。他對曰:熏風自南來,殿閣生余涼。文宗讓他寫在殿壁上,每字大五寸。文宗稱他是:鐘王復生。他的書體風行一時,當時外夷入貢都要爭購柳書。 趙孟,浙江吳興人,字子昂,精于詩,通音樂,善書畫。所傳貼有《妙嚴寺記》、《四體千字文》等。趙書特點是用筆純正,避難就易,柔中有剛,秀麗端雅,筆圓架方,流動帶行。概括起來人稱趙體是珠圓玉潤,典雅秀麗,風格研媚。 張旭,字伯高,吳郡人。官至長史,世稱張長史,為狂草之鼻祖,故有草圣之稱。在書史上他是一個革新者,他把書法藝術帶進以抽象的線條變化來表達作者思想情緒的極高境界。人說他的字有音樂的旋律,詩的激情,繪畫的筆墨情趣。韓愈說他把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杜甫寫詩稱贊他說: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粉壁長□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忽然絕叫二三聲,滿壁縱橫千萬字。張懷□在《書議》中說:“或寄以騁縱橫之志,或托以散郁結之懷。” 對張旭的草書大家都是贊賞的。如《唐書》說:后人論書,歐、虞、褚、陸皆有異論,至旭無非短者。他的草書的特點是逸勢奇狀,連綿飛舞。 張旭自己也說過“見公主與擔夫爭道而得其意,觀公孫大娘舞劍而得其神。”相傳張旭往往大醉之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筆書寫,一揮而就,故稱“張癲”。 懷素,字藏真,長沙人。繼承了張旭的書法,作狂草,人謂以狂繼癲。或稱“癲張醉素”。懷素是個和尚,無錢買紙寫字,自種芭蕉一萬多株,在芭蕉葉子上練字,自稱書蕉老僧。把芭蕉園稱為“綠天”。芭蕉葉子仍不夠寫,他又以漆盤代紙。《懷素別傳》記載:“書興發來,遇寺墻壁、衣裳、器皿糜不書之。”他的書法特點是張旭于肥,懷素于瘦。筆走龍蛇,若旋風驟雨,游轉飛動,變化莫測而又不失于法度。 鄭板橋,清代,興化人。揚州八怪之一,他的詩、書、畫被稱為三絕。他自己說:字學漢、魏、崔、蔡、鐘鰩,古碑斷碣,刻意搜求。主要特點是真、草、隸、篆四種字體互相參用形成自己的風格,世稱“板橋體”。另一特點是將書、畫參合,稱書中有畫。 他主張學習古人“十分學七要拋三”,有時也說“學一半,撇一半,未嘗全學,非不全學,實不能全,亦不必全也。”他認為“個有靈苗個自探”。他在藝術上追求“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畫工老興未全刪,筆也清閑,墨也斑爛。借君莫作圖畫看,文里波瀾,字里機關。” 蔣士銓評論他的書法說:“板橋寫字在作蘭,波礫奇古形翩翩。板橋寫蘭如作字,秀葉疏花見姿致。下筆別自成一家,書畫不顧常人夸。”牛應之評論鄭板橋的書法“如秋花依石,舒鶴戛煙,自然成趣。 傳說他學書法,臨摹各家筆法,每種字體都可達到神似,但總不能突破,自成體系。一夜,他癡呆地在妻子背上劃來劃去練字,他的妻子把他一推說:我有我的體,你有你的體,老在人家的體上纏什么?這句話好象似個雙關語似的,使鄭板橋大悟,然后反復鉆研,終于創出了板橋體來。 概括以上的書體演變; 秦以前通行篆體,用筆以圓勁均適的線條為主。它的變化重在字形間架和布局。 隸書始于秦,盛于漢。書法在漢代大變革,由篆書變隸書,刪繁就簡,花圓為方,用筆在篆書的線條基礎上增加了左波右礫的撇捺筆。 書至魏晉,有兩個變化,一是楷書興盛,以王羲之為代表創立了清圓遒美的新風格,把書法藝術推向新階段。二是行、草廣為流行,《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為百代之師。 書法到唐后,達到了高峰,楷、行以顏真卿為集大成者,創出了書法的雄健意態新風格。草書以張旭為代表,以抽象線條飛動美表達情緒達到了高峰。其他歐、柳、顏、趙四家各為特色。歐勁、顏筋、柳骨、趙肉成為群眾中廣為流傳的四大書體。 如果從時代風格上來區分清代,《評書貼》中指出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姿。清馮斑在《鈍吟書要》中也說過:晉人循理而法生,唐人用法而意出,宋人用意而古法具在。知此方可看貼。 學習書法常識 人言書法三端:筆法、筆勢、筆意。攻書兩個階段:一曰臨摹,二曰創新。這里分三個問題:1、筆紙常識。2、書寫三端。3、攻書兩個階段 一、筆紙常識: 筆有三種:硬毫,有紫毫(兔毛)、狼毫(黃鼠狼毛),還有鼠鬢,分鬃等。軟毫,有羊毫,雞毫(最軟)。軟硬相兼,有七紫三羊,三紫七羊,五紫五羊,鹿狼毫。根據各人習慣選擇。 選筆有四個要求:圓、齊、尖、健。圓,就是筆頭周圍圓聚飽滿。寫字四面如意。齊,就是將筆頭潤開捏扁后,毫端整齊,無參差不齊之病。尖,就是筆毫聚攏起來,峰穎尖銳,猶如毛錐。健,就是筆毫彈性弧度合宜,勁健有力,經久耐用不變形。一般來說,這樣的筆就可使用。用筆前用冷水浸開,用完后用清水浸毫,洗凈掛起備用。 紙以宣紙為上,質地綿韌,紋理美觀,潔白細密,墨韻層次清晰。有滑如春水密如繭之贊語。宣紙分生宣、熟宣和半生熟宣三種。生宣吸水性強適于書法,有夾宣、凈皮、單宣等。熟宣 半生熟宣也適于書法,如玉版宣、書畫箋、高麗紙等。初學練習,一般可用毛邊紙、貢紙、防風紙及白麻紙均可。熟宣、油光紙、道林紙過于光滑,沉不住墨,難以練出筆力,更難探索墨趣。 至于墨現在一般都用墨汁,好一些的墨汁如書畫墨汁即可。用墨汁作書,硯臺也不一定很講究。這里就不談了。 二、書寫三端;1、筆法。2、筆勢。3、筆意。 筆法:就是寫字、點畫用筆的方法。包括執筆、運腕和行筆三個方面。用筆之法,掌握三個原則: (一)是筆筆中峰,寫字筆尖在字畫中運行,謂之中鋒,字的形態各不相同,但用筆之法都是在于善使中鋒。掌握了中鋒寫字,點畫就圓動、飽滿、并富有立體感。書法家黃山谷說:王氏書法以為“如錐畫沙,如印印泥”,蓋言鋒藏筆中,意在筆前耳。 (二) 是萬毫齊力。即筆毫平鋪,均勻著力,墨汁流暢。(三)是逆入逆收。即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也就是無往不收,無垂不縮的道理,借助反作用形成筆畫,點線遒勁、矯健、充實。趙松雪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執筆:執筆之法乃撅、押、鉤、格、抵五字。五字是說明用五指執筆的方法。“撅”是講大拇指的用場,如吹笛撅孔,斜而稍仰。“押”是講食指的用場,押即約束之意,斜而俯,力貼筆管,與大拇指配合,把筆管約束住。“鉤”是講食指的用場,即彎曲如鉤地鉤著筆管外面。“格”是講無名指的用場,格即擋住的意思,又稱“揭”,即擋推的意思,用力把中指鉤內的筆管擋推向外。“抵”是講小指的用場,抵是墊著、托著的意思,即墊托在無名指下面,起加勁作用。五指結合一起,協同作用,互為制約,就使筆管緊緊在握,運筆穩當,古人稱五指齊力。運腕:執筆是手指的職責,行筆是手腕的職責。執筆要指“實掌握虛”,運腕是“腕隨已左右”,兩者配合,才能使筆順利運行。掌要豎,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的懸起,肘腕并起,腕才能靈活運用,運筆時要抬肘松肩,肩不松,則臂受牽制,不能靈活運用。腕有著腕、枕腕、提腕、懸腕之別,以懸腕為上。古人云:懸腕者則筆勢無限,古人貴懸腕者,可以盡力耳。 行筆:即筆毫在點畫中的運動,如人行路有起有落。落筆是指筆鋒著紙,起筆是指將筆提起。提按隨處結合,才按便提,才提便按,才能使筆鋒永遠居中。筆的運行,不能平托,平托則板,沒有粗細深淺之分。提筆鋒細,作轉勢和筆畫間的連貫用。按筆,輕按為蹲,重按為頓,多用于粗重處。 轉換:字有方圓曲折,筆須隨之轉換。轉換中要善于提按,才能使筆鋒不斷順利地轉換調整到中間去,不至于鋒與付毫扭在一起。所謂萬毫齊發,平鋪紙上,也就是說轉換之法,使筆鋒與副毫配合相宜,相輔運行。換是變換方向,轉是轉以成圓。疾澀,疾者快也,澀者即不使筆浮滑過去,筆畫便有力。蔡邑的女兒蔡琰說她父親寫字之法:“書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澀,得疾澀二法,書妙矣”。古人說:人只知道直畫之力勁,而不知游絲之力更堅利多鋒。直畫要澀,游絲要疾。張旭謂“挑夫爭道”,蘇軾有“逆水撐船”,都是講用筆要逆勢澀進,才能使軟筆有力。筆疾能產生生動。古人說“萬毫齊力故能峻,五指齊力故能澀”,五指齊力是逆筆,逆筆而行,步步停頓,化長為短才能使萬毫齊力。徐謂說: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包慎伯說: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氣先將兩足安。悟入鵝群行水勢,方知五指齊力難。疾澀是運筆過程矛盾的對立統一,就和打拳的剛柔一樣。書法家沈尹默說:作字之法,先使腕靈筆活,凌空取勢沉著痛快,淋漓酣暢不可思議。能將此筆正用、側用、順用、逆用、重用、輕用、虛用、實用,擒得住,縱得出,通得緊,拓得開,渾身都是解數,全仗筆尖、毫末、鋒芒指示,乃為合拍。 美的感性外觀是形式,因之,人稱藝術美是“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內涵兩個方面,其一是這種形式含有藝術的境界,使人們能感知到美的本質,或崇高、或優柔、或奇崛,對人們的心靈能起到震撼的作用;二是具有情趣的藝術形式,以美的形式來感染人,以情動人、以趣尋味,而不是以理服人。二者的高度統一,才能構成為一個好的藝術品。 任何一種藝術都有它獨特的感人形式,美術是視覺藝術,它通過形、光、色、點、線、面的造型形式感人人,音樂是聽覺藝術,它通過聲調、節奏、旋律、和聲等特殊的抽象音響形式感人。書法是意象藝術,它既不同于造型繪畫的具象藝術,也不同于音樂音響的抽象形式,它的藝術形式的特點則是通過以文字為基礎,運用毛筆的起伏、頓挫、轉折和墨的干、濕、濃、淡,以點線的形式來感染人的藝術。書法藝術具有神采美、剛柔美、筋骨美、變化美的特征。神采美:書法是以有限的點畫,攝無限之現象來傳其神采的,即以剛柔駭其情,以動靜括其志,象之剛者如龍威虎震,松聳峰危;象之柔者如鳥展屏開,柳舒花放;象之動者如飄風忽起,驚鳥乍飛;象之靜者如芭里紅花,云間白日。映襯美:象之剛者以蒼勁點劃表之;象之柔者以娟秀點劃表之;象之靜者以端凝點劃表之,象之動者以飛巖點劃表之。剛不失于枯硬;柔不失于軟緩;靜不失于寒鈍;動不失于輕浮。相互映襯,美象璧生。筋骨美:書與人通,具有筋骨血肉。筋骨危棟梁,血肉為壁戶。“血濃筋老,筋藏肉瑩,加之姿態奇遒,可謂美矣”(康有為語)。“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衛夫人語),剛柔系乎骨,動靜系乎筋,無筋骨則形體不力,然骨不欲枯,筋不欲露,肉不可肥,血不可溢,枯則死,露則病,溢則弱,肥則滯。“假會眾妙悠閑,只存骨氣,骨氣既存,而遒潤加之,如其骨力蓋多,遒麗蓋少,則若枯藤架險,巨石當路,雖妍媚之闕,體質存焉;若遒麗居伏,骨氣將弱,壁如芳林若蕊,空照灼而無依,蘭沼飄萍,徒青翠而 不活”。骨貴健,筋貴活,血貴潤,肉貴瑩。變化美:山川物之形,動植飛潛之態,陰陽寒暑之氣,喜怒哀樂之情,瞬有即變,書奪造化之功,點劃有變化,體勢有變化,筆墨有變化,凡喜怒哀樂,剛柔動靜,皆以點劃變化表之,孫過庭云:“夫書不貴平正安穩,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奇有斜,或大或小,或長或短,體勢之變”。“規短于方圓,遁鉤繩之曲直,乍顯乍晦,若行若藏,聚變態于筆端,合情調于紙上”。 書法的美賴以熟練的技巧來完成。技巧熟練方能手應其心,心不厭精,手不厭熟,失之毫厘,失之千里。 二、有形式美感的文字書寫謂之書法 沒有形式美感的文字書寫謂之普通寫字,文字只能具實用性的達意,而書法通過形式的美感成為抒情見性的藝術品。書法的最高境界可這樣比喻:它是抽象的詩歌,無聲的音樂,凝固的舞蹈,無色圖畫。有人說:美的書法無色而具有圖畫的燦爛;無聲而具有音樂的和諧。它是物我相通,情理相交融,心手雙暢的意象藝術。 書法的形式美有以下具體的內容: 1、書法是以文字造型為基礎的,以線條為形態,一般的文字是以傳達書寫內容為主,以審美為輔;書法的文字是以審美為主,以傳達內容為輔。 2、書法是通過文字的點劃、結構、筆劃的運動的藝術化來表現氣勢、情態、神韻而呈現出美的意境,是見情見性的。因之它要求書寫者在操作時姿態盡性,充分表現情趣和個性,發揮點劃、結構、章法的藝術功能。 3、書法藝術形式具有相對穩定性、隨意性和模糊性。 穩定性:執筆和運行有穩定的規律方法,如指實、掌虛、五指運力,力在指,運在腕,中鋒取首,側鋒取妍,無往不收,無垂不縮等。隨意性是指在書寫運行中的允許筆畫的隨意變化。而模糊性只精神感受,很難求其形似。 結構、章法的穩定性:點、劃、鉤、捺、波折等基本筆劃,知白守墨,計白當黑。虛實相生則相對的隨意和模糊,書體的個性則具隨意性和模糊性。 書法的穩定性決定了書法有真、草、隸、篆、行。因之要學書法需要懂得書理、書法、書竅、書訣。才能對書法藝術感悟,所謂書理是道理、規律,法是方法,竅是關竅,即入門的關鍵,訣是把理、法、竅,三者結合起來總結概括成書法的簡潔、易懂、易記、易產生的效果的口訣。古人說:明理不知法,全是空頭話;知法不懂竅,真法難得到;有竅不記訣,彎路且走絕。 |